4月前三周,北京新建商品房仅签约3291套。同时,根据市住建委4月21日的统计,北京新建住宅库存为67212套,相比春节后的2月18日库存最低点55227套,上涨了超过1万套。这也是从2013年3月20日以来的库存最高点。
成交量减至同期三分之一
根据市住建委网站显示,截止到4月21日,北京纯商品房住宅合计三周签约仅3291套。与去年同期的9261套相比,仅为当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均价却比2013年4月的23172元出现上涨,为24845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从最近几个月的市场走势看,成交量持续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这样的情况从去年12月就已经开始了。“自住房(地块汇总、实拍、论坛)导致的市场观望依然延续,这也影响了4月的市场。”张大伟认为,北京楼市逐渐从2013年的“恐慌性购房”转变成“恐慌性观望”:“购房者害怕高点入市,害怕后期价格调整。”
供应量上涨供需比降低
从跌破6万套“红线”,到目前的库存67212套,超过1万套的增长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截至目前,北京年内供应的期房项目已经达到了57个,合计供应住宅高达16179套,相比2013年同期的28个项目8197套上涨幅度达到了97%。
张大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目前,大部分项目的供需结构出现了变化。“去年,北京2万套左右的刚需项目供需比基本是1:4,也就是4个家庭抢1套房。但目前看已经逐渐降低到1:2。”张大伟预计,4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将继续在万套以下,随着新建住宅供应的增加以及可能越来越多的自住房上市,二手房价格可能在2季度出现下调加速的可能性。
北京楼市调整空间加大
截至目前,北京已经有7个自住房项目入市,加上4月24日即将入市的“紫峰·九院城(资料、团购、论坛)”,8个项目总共供应住宅1.5万套,这明显冲击了北京楼市。
张大伟认为,总价不到200万元的自住房对北京楼市来说的确影响非常大。“北京二手房价格从去年12月开始已经出现了连续三四个月的价格微跌。需求萎缩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自住房导致的市场观望。”
张大伟告诉记者,目前的1.5万套自住房的总量相当于北京一个季度的商品房住宅成交量。从房价看,2014年再次出现明显上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价格之前受到限价影响,预计在2014年也不可能维持2013年的涨幅。2014年北京楼市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中新网4月22日电 (房产频道 孙建永)一季度以来,全国多地楼市处于成交量下滑、房价走低的节奏。进入4月份,市场成交量仍然未见明显改观。据地产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北京楼市量价继续走低,成交价格甚至环比大幅下降近一成,成为今年自2月份以来连续11周的成交最低价。
进入4月份以来,北京楼市一直处于持续走低的状态。据北京市住建委和亚豪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第三周,北京商品住宅成交量价持续下行,成交量为1035套,成交面积11.03万平米,成交套数、成交面积环比虽与上周持平,但成交价格仅为24789元/平米,环比大幅度下降9%,这不仅是进入4月份以来周度成交价格连续第三周的下滑,也创下了2月份至今连续11周的成交最低价。
另据链家地产资料显示,4月第三周,北京纯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在2.5万以下的成交占比为73.34%,比上周增加了约7个百分点。从实际项目成交价格看,本周高成交量的项目价格基本都属于低价刚需楼盘,如熙悦[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春天、首创[简介最新动态]·新悦都、天宫融汇佳苑成交均价都在2.1-2.2万元/平米左右,万科幸福汇[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和首城汇景湾[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成交均价仅1.3万元/平米左右。
对此,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分析,3、4月份,北京在自住商品房的竞争压力下,房企抢跑心态逐渐明显,突出表现在刚需项目供应量大增与低预期开盘两个方面,但是成交市场却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量价双跌态势。据了解,过去的一季度,全国多地楼市成交量出现同比下滑。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 年一季度住宅成交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50 个代表城市住宅月均成交 2022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18%。其中3 月,在市场推盘量加大及季节性回升等因素的带动下,市场需求有所释放,50 个代表城市住宅成交量升至 2231 万平米,但因去年3 月基数较高,同比降幅达到 29%。
据中新网房产频道了解,由于受到杭州等城市部分楼盘降价影响,购房者陷入观望状态。开发商为了促进销售,相继降价、平价开盘,而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春季房展会上,很多国内项目给出打折优惠,甚至推出特价房,房企放低姿态卖房的趋势明显。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在接受中新网房产频道采访时表示,当前楼市确实出现了量价变化,但属于正常现象,目前中国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房价的变化,任启鑫认为,房价下行趋势在4月份尤其突出,一方面与近期刚需房源占据主力供应市场、中高端项目短暂休兵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刚需购房者已经进入,需求的锐减与供应的阶段性井喷,加速了当前市场供需关系的加速逆转,价格下行随之出现。
“同时下半年,自住商品房项目将大量上市并逐渐形成实际成交,也将大幅度拉低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因此从长期走向来看,今年成交价格的下行趋势或将更加明显。”任启鑫说。(中新网房产频道)
新京报讯(记者李丹丹)昨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网上发文表示,将在2016年全面实施统一登记制度。
原标题:不动产登记时间表确定:后年全面实施
新京报讯(记者李丹丹)昨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网上发文表示,将在2016年全面实施统一登记制度。
国土部还明确给出了时间表:在2014年建立统一登记的基础性制度,2015年推进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过渡,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
国土部表示,此次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目标明确为“确认和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该部门明确,在实施统一登记后,新证书投入使用。但是,原来已经颁发的各类证书继续有效,不强制换证,而是逐步替换旧证书。
专家:中长期对房价有冲击
去年,房地产商潘石屹曾经表示,如若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房价马上会跌。
对此说法,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大教授陈国强表示,“若实施房价不会马上大跌”,他认为,即便把住宅信息统计出来,不意味着房产信息将会无条件向社会开放。
陈国强解释,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由管理部门掌握,“在一个人没有触及法律或者成为被调查的对象,恐怕房产情况不会向公众公开透明。”
他认为,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只是为下一步房地产税的征收准备前提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动产统计登记完成是房价下跌的一个时间节点。
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认为,房地产要回到市场调控中,“市场调控需要制度完善的体系:一是土地市场的制度完善。二是税收体系改革。”因此,他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一种中长期制度建设的范畴,“从中长期来讲,对房价仍有冲击。” ![]()
北京土地市场上周五再成交四宗经营性建设用地,单日进账土地出让金达87.09亿元。截至当日,北京今年以来累计土地出让金已达963.8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的52.09%。以目前确定本月成交的土地项目出让价格计算,今年北京在4月时跨入土地出让金1000亿元门槛基本已成定局。业内表示,推地力度的加大是今年本市土地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北京土地出让收入曾三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为2010年、2011年及2013年。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2013年北京在8月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000亿元外,2010、2011两年,北京都是临近年关时才跨过千亿门槛。“作为衡量土地市场热度的一项指标,出让收入突破1000亿元提前至上半年,甚至在二季度首月就早早实现,无疑令业内为之一振,增加了不少房企将拿地重点向北京加速转移的信心。”亚太城市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表示。
在业内看来,今年北京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加大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推地力度是造成前4月出让收入猛增的主要原因。3月底市国土局就曾明确表示,今年北京住宅用地等性质用地仍会继续积极稳妥加大,而且还会进一步优化供应结构。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今年1-4月北京共成交住宅、商业金融等经营性建设用地45宗,而去年为42宗,2011年更仅有30宗左右。
除了供应量外,业内人士坦言,今年北京土地市场优质地块占比增加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往年的北京土地市场来说,偶尔出现一宗地处四环以内的地块便会点燃开发商的抢地热情。”
“而近两年来,随着北京成交土地分布范围的进一步外移,现在只要是在五环内甚至六环内的土地就可以被称为优质地块了,开发商对于优质地块标准降低了之后,争抢这些地块的心态却没有太大改变,比如目前通州、大兴、房山区基本每推出一块住宅用地都会被追捧。”陈宝存坦言,现在北京几乎每一两批集中出让的地块中就能有一些位置相对较好的土地项目,这也令北京的土地市场始终维持较高的热度。
看着这高涨的买地热情,不知道这房价下降到合理空间的计划会不会是成为一场梦
来源:北京商报
在亦庄,如果要找一座能代表BDA形象的最高级别的写字楼,则一定是非朝林广场莫属,朝林广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商务区,与朝林酒店形成大型综合商务体,总共有A,B两栋招租,目前招租的为B座,总建筑面积为13.8万平米,这个在体量在亦庄绝对是算不是很大的,可以说,在亦庄能够超过20万体量的项目可以说有很多,所以,从体量上来看,朝林广场在亦庄不属于最大的,但是,在位置上,由于处在亦庄的行政商务区,加之距离地铁站步行十分钟距离,离亦庄最大的住宅区上海沙龙也很近,所以使得本项目具有别的项目不可具备的优势。
朝林广场建筑优势
户型方方正正,一进大堂感觉如身临五星级酒店,挑高八米以上,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电梯间安静迅捷,景观照明 高效节能
“商业地产,我认为可能是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唯一比较短缺的东西。”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向记者表示,而望京CBD作为北京的第二个CBD,保利、绿地、SOHO中国以及融科智地等房企的进驻使其商业地产发展非常快,尤其是写字楼市场非常有活力。
据莱坊北京研究与咨询部监测,2014年第一季度,北京写字楼成交价格环比上涨1.0%,这是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第19个季度的环比上涨,累积增幅达111%。
鉴于此,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内部表示,SOHO中国持有的望京CBD第一高度的望京SOHO塔3,只要成功招租超过2万平方米,就马上提价。
写字楼售价持续上涨
据《证券日报》记者实地走访望京CBD获悉,保利国际广场(资料、团购、论坛)、绿地中心(资料、团购、论坛)以及望京SOHO实际上呈三角形形状分布,步行来往项目之间大约需要10多分钟,记者站在项目中心街道处发现,三个项目均在近距离视线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项目拿地当年就备受关注,其中SOHO中国的望京SOHO更是当年的地王。2009年9月,SOHO中国以40亿元的价格竞得位于望京东部的B29商业项目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2万平方米,当年楼面地价冲高至10197元/平方米。
而据记者了解,望京SOHO由三栋塔楼组成,塔3为SOHO中国持有项目,塔1和塔2去年就几乎售罄。据悉,望京SOHO的1号楼和2号楼累计合同销售金额超过127亿元,销售均价约为52196元平方米,其销售价格接近拿地楼面价的6倍,北京写字楼的上涨空间可见一斑。
此外,记者还走访了保利国际广场项目现场,该项目有T1、T2、T3三座写字楼,总体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其中主写字楼“钻石灯笼”高152.8米,为保利地产(600048)持有型商业。据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项目去年就已经进入销售期。
“传统的开发商觉得写字楼的销售速度比较慢,其更喜欢建住宅。”北京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09年拿地的时候,这里根本没有路, 我们很难想象在北京以1.8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建一个写字楼”,“但我们目前的销售均价为5.3万元平方米左右,而且已经实现了10多亿元的销售额”。
同时,记者在绿地中心销售中心获悉,目前项目3号楼已经于2013年整栋出售,出让均价不足31000元平方米。尽管这一销售价格较低,但其今年开售的绿地中心价格马上提了上来。
事实上,从望京CBD写字楼成交价格的高涨几乎可以窥见北京写字楼市场的走势,正如莱坊北京研究与咨询部监测,2014年第一季度,北京写字楼成交价格环比上涨1.0%,这是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第19个季度的环比上涨,累积增幅达111%。
除此之外,根据高纬环球最新市场报告显示,2014第一季度望京及酒仙桥区域办公楼空置率为2%,甲级办公楼平均租金为人民币252元每月每平方米(不含物业管理费)。
潘石屹欲提高租金
值得一提的是,据莱坊北京研究与咨询部监测,在外资企业需求疲软而国内经济发展放缓的市场环境下,第一季度北京市甲级写字楼租金水平继续小幅下调1.1%至每月每平方米人民币377元,这是自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第四个季度的环比下跌,市场平均空置率本季度上调1个百分点到6.0%。
“北京CBD租金水平从2012年1季度开始已经连续下跌了5个季度,累积降幅7.4%。” 莱坊北京研究与咨询部副董事张婧婧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但望京地区租金水平较CBD低约一半,吸引了较多公司从CBD等核心区迁入其中,其租金保持平稳上涨。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获悉,SOHO中国全部自持的望京SOHO塔3写字楼高达200米,是目前望京第一高楼,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计划于今年9月完工。今年4月中旬,潘石屹租出了第一单,SOHO中国与触控科技签成租赁合同,一次性出租2.3万平方米,这是望京SOHO招进第一个客户,但这第一单就使望京SOHO实现了20%以上的出租率。
而潘石屹曾透露,只要望京SOHO租出去2万平方米以上就马上提价。对此,在与触控科技签约当天,潘石屹表示,“我对望京SOHO的租赁一点也不担心,预计5月1日起将提价。”不过,潘石屹当天并未透露签约租金价格和涨价比例。
自3月份以来,京津冀一体化热度只增不减。保定副中心、“动批”迁至永清、207家企业外迁河北天津(详见中国房地产报上期独家报道)等等重磅消息接踵而来。
和以往的“环首都经济圈”、“大七环”等利好消息一样,这些周边城市的房价闻风而动。然而,按以往的经验来看,环京楼市在历次利好消息放出后不久,在没有实质性政策落地情况下,房价又面临再次回归,如此反复。
这一次,虽然京津冀一体化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但在已经透支的房价涨幅背后,京津冀还有多大的上涨空间?
仍是概念
十年来,因与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产业承接与人口转移关系,环首都楼市一直受到北京刚需人群以及全国投资人群的关注。有关划入北京、北京副中心、贯通轨道交通等传闻时起时落。这些不确定的传言,一次次炒热周边楼市。
京津冀一体化也是如此。最近保定、固安、涿州、廊坊等环京市县看房人蜂拥,部分区域价格上涨明显。
在21世纪不动产集团市场发展中心总监桑豫峰看来,京津冀一体化突然大热,北京周边城市房价趁机炒作,大涨不已。但首都副中心也好,产业转移也好,并无新意,除了概念传销,根本问题一如昨日。
桑豫峰认为,涉及多省市的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职能调整、产业迁移、人口分流等问题,若无中央层面的协调,任何规划就难以避免“单相思”之嫌。如果不解决交通的同城化, 京津冀一体化就是空谈。10年前就传说燕郊划到北京,北京地铁通到燕郊,现在仍然是传说。
桑豫峰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京津冀十几年来都被各种政策及传言笼罩,在这期间不断有传言被否定。比如,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圈定涿州市、香河县、固安县等13个县(市、区)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并下放部分审批事项,在菜篮子、农业观光、养老、度假等方面全面对接北京。
但一年后,环首都经济圈一系列规划美好的对接政策大多数仍难实现,房价却已经乘着规划的东风一路前行。2011年初,包括涿州、香河、固安、燕郊等各个县市区域的楼市价格一路飙涨,房价一度涨至每平方米八九千元,而离京最近的燕郊区域房价更是突破了万元。
由于没有真正的利好政策落地,不久后,这些区域的房价慢慢跌回合理范围。以涿州为例,在经历了2011年的房价大涨之后,自2012年始,涿州楼市转而下行,每平方米房价由回落至五六千元。
由于当时的房价过度透支,2013年,尽管有高铁通车、北京房价不断上涨等利好,涿州楼市也仍然保持着慢热的状态。
此外,北京新机场的规划几乎板上钉钉,同样已过度透支,每平方米房价早已达到8000元~10000元的固安市场也没有迎来想象中的大涨。
上涨动力不足
最近,在北京工作的代先生特地选择一个休息日赶往涿州。2010年他在涿州华阳路买了一套住宅,但他发现最近新开盘的楼市房价仅比原来上涨了300元/平方米。京津冀一体化并没有给涿州楼市带来更高的涨幅。
北京我爱我家一手事业部总监任振雷表示,关注北京周边楼市很多年后,客户对类似的消息已经有了免疫力。
由于以前并未在北京大七环、环首都经济圈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势力范围内,保定市算是房价上涨中少有的例外。
从规划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到辟谣,再到3月26日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提出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这些火上加油的做法,让保定楼市价格急剧上涨。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3月以来,保定商品房销量和价格猛涨,很多楼盘一天一个价,价格涨幅从10%到目前的40%左右;有些楼盘均价甚至从每平方米5000多元飙升到近7000元。但随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近日当地相关部门约谈数十家开发商,出面“封盘”,以行政手段防止楼市高烧。
据媒体报道,最近保定买房人投资人群占到70%,当地购房人还是相对谨慎。 “现在很多网媒和纸媒都在炒保定这个事,我觉得这个事有点火炒概念了。有些信息也真真假假,虽然价格上去了,量没有太大变化。从使用角度讲,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任振雷认为,像环首都的燕郊、大厂、固安、涿州毕竟地理距离有一定优势,开车1个时内基本都能到。买保定的楼盘实在不知道实际的需求是什么。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2013年保定楼市几乎未涨价,但这十几天的飙涨中透支了未来两三年的房价。
同样,除了保定市之外,环首都区域的河北其他县市也都在升温。但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燕郊及香河尽管楼市热度也在上升,但价格上并没有太大涨幅,甚至有些楼盘打出特价房以及多重折扣来吸引购房者。
桑豫峰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尚无实质性变化,而环北京房价已经涨了。这只是开发商炒作,随时可能回落。此时投资环北京楼盘,就是赌博。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带热整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被传为“北京副中心”的保定市,更是房价一天一变。明显上涨的价格,让整个一季度忙于跑量的一线城市相形见绌。
但这是否意味着京津冀整个区域的楼市还能有更大的涨幅?如何看待当下北京周边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中国房地产报经过调查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是长期利好的国家战略,但从目前而言,楼市价格已经被过度透支,未来增长潜力有限。
李泽楷拟售北京盈科中心消息已盘旋多时,昨日这一消息尘埃落定。盈大地产以9.28亿美元将北京盈科中心出售给基汇资本,较2013年12月31日的账面值高出约8%。至此,盈大在内地已再无重要资产。
据悉,基汇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房地产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管理全球资产金额达85亿美元。其2007年曾与太古地产合作发展北京三里屯项目,今年初已将权益重售予太古地产有限公司。
盈大在通告中称,出售事项的所得款项将用来偿还港币融资文件下的全数未偿还结余,余额将作一般营运资金用途,以及偿还现有债项,此外,部分资金也将物色其他投资机会。
近年来,李嘉诚父子先后在内地出售贵重物业,去年一年即先后抛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等项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和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此次盈大出售北京盈科中心之后,除了会保留物业的冠名权及招牌外,在内地基本上已没有业务。据了解,此次交易仍有待举行特别股东大会通过,预计交易将于8月28日前后完成。
盈科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北路,毗邻使馆区、三里屯酒吧一条街,包括两座豪华住宅、两座甲级写字楼、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以及一个室内停车场。
“李泽楷减持内地资产,纯粹是投资套现再投资的市场行为,按照北京盈科中心收入的年回报与利润率看,盈大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是最佳选择,不仅不会亏损,还有钱可赚。”对于此次交易,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盈科中心自2011年太平洋百货撤出后,购物中心6层物业一直空置,而筹划中的翻新计划也未能进行,租金收入却持续下滑。
事实亦如此,成为烫手山芋的北京盈科中心2013年半年报显示,盈科中心可出租面积的平均出租率约为61%,较2012年同期66%的出租率出现明显下滑,而租金收入也仅有1.19亿港元,虽与上年同期持平,但已经较2011年出现下滑。
清明节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记者接到数个楼盘的销售电话询问是否买房,其中房山某项目在晚上近9点仍在致电客户。4月初,北京楼市许久不见的一二手联动拓客、明星项目街头派单的现象又再次出现,往年的“小阳春”没有如期到来,清明节假期的成交量更是创下近7年新低。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楼市销量“速冻”。北京市住建委的网签数据显示,2014年4月57日的三天假期期间,北京仅签约205套新建商品住宅,创下自2008年开始清明节休假制度以来,近7年同期新低。
今年清明假期北京楼市205套的新房成交量,不仅与2009年1479套的成交量相去甚远,比2008年、2011年成交量分别为347套和355套的低谷期,也下降了约43%。北京楼市仍未走出一季度成交低靡的状况。
一方面需求萎缩、成交量创下新低,另一方面供应量却处于高峰期。据亚豪机构统计,清明假期期间北京共有两个项目推盘入市,分别是位于通州台湖板块的东亚·台湖印象,以及位于密云的北京城建·上河湾(资料、团购、论坛)。其中东亚·台湖印象共推出309套房源,北京城建·上河湾则大手笔单次放量460套,两项目共为北京楼市新增769套商品住宅,供量创出近5年新高。
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表示,随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地块汇总、实拍、论坛)上市项目量的增加,此消彼涨之下,普通商品住宅所占的市场份额将严重下降,开发企业在业绩、现金的双重压力之下,改变了推盘策略,将以往楼盘价格定于购房者心理预期的上限,即“按价推货”的方式改为“按需推货”,尽量提升排号客户转化为认购的比例,因而大量推货的同时调低定价,以满足购房者预期。
二手房市场的情况也不乐观。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今年清明假期北京市二手住宅共成交92套,与2012年清明节假期成交水平基本相当,但明显低于2009年至2011年清明假期二手房成交水平。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告诉记者,清明节三天的日均新增客源量与3月日均新增客源量相比增加了44.4%,明显高于清明节前水平,业主在价格方面产生松动是新增客源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但购房需求较多而实际成交少的特征十分明显。
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铸造等门类。目前名单已经通报给天津、河北等地。对接的流程是北京市提供外迁企业名单,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单中甄选。如果对接意向确定,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北京市发改委完成对接。由于上述企业大多为“三高一低”企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尚未出现对接成功案例。
“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最近的提法,谋划早已有之,但是进程缓慢。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这为一体化从“提法”到“做法”铺就了道路。而今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也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他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决策当然毋庸置疑,既是民意所向,也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交通、住房、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亟需腾挪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天津与河北是较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天津与河北多年来与北京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也需要跟上北京的步伐,承接北京一些产业和事业的转移可相得益彰。
如果一体化能够顺利落实,那么这个设计堪称完美。但现实告诉我们,要想落实这个规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否则一体化早就水到渠成了。前述媒体报道的现象就是典型的困难,正如河北一名官员所言,“第一批外迁的公司大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这样的企业到哪里都是负担,所以目前天津、河北承接的热情不高。”他们正在等待第二批外迁的公司名单,但问题也在于,第二批如果还是类似的企业,河北与天津又该如何选择?
从第一批外迁公司多为“三高一低”企业,我们可以看出“迁出地”的精明,但“迁入地”也有智慧。京津冀一体化既是利国利民的国家战略,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漫长过程。在我们看来,目前一方提出外迁企业名单等待另一方遴选的方案效率并不会太高,甚至可以说,天津、河北甄选企业的犹豫或审慎值得赞赏。
地方政府对于“三高”企业提高了准入门槛,正是中央提出“告别以GDP论英雄”后的良好反应。当然,如果京津冀都坚持目前的迁出迁入标准,那么一体化无疑会陷入某种僵局。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个让双方更能接受的方案,也就是依据习近平提出的“互利共赢”原则,调整外迁公司名单,呈现一个“肥瘦”搭配的产业格局。
首先,北京外迁企业不宜过于集中于化工、建材、铸造等“三高”企业,否则将面临无处接收的窘境。虽然从“理性人”的思维考量,北京的做法无可厚非,它当然希望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留在首都,但是作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不只是为了解决北京的烦恼,也需要提升天津、河北的产业层次。
其次,天津、河北也可以主动提出希望迁入的企业名单,继而结合北京希望迁出的企业名单,形成某种合理的搭配。任何决策和选择都是利弊兼有,京津冀的一体化需要共享繁荣,也需要共担风险。换句话说,天津、河北也不能只打自己的算盘,也需要有所担当。
再次,转移的企业也需要端正态度,撤离北京不应该是落寞地离开故地,而应该是积极地奔赴前程。企业从北京到天津或河北,换了主战场也要转换企业战略,这些企业可以利用新环境里税收、土地、人力等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在市场中增加竞争力。同时,这些企业也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升级等方式改善能耗、污染较高的产业现状。
当然,对于迁出的企业,也应该充分尊重其经营自主权,在落实国家战略与维护企业利益之间达成平衡。该优惠的要优惠,该给予退出补贴的要补贴,产业的转移不能完全是行政决定,也需要市场经济的思维。总之,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一套搭配得当的企业组合,不能光考虑一方的利益,需要多方协商博弈,最终才能将这个国家战略落实到位。
